微信原创保护功能又有重大更新。
根据微信官方账号消息,原创保护目前上线新分享样式,如果公众号推送其他帐号的原创声明文章,未获修改授权的情况下,将变成分享样式,用户需跳转到原创帐号页面阅读文章。
大家知道,之前原创文章都是需要授权转载,如果没有获得授权发布文章,单从样式上来说,就会直接完全变成该原创文章的样式,并且底部原创公众号入口。
但是,不管怎么说,它还是一个文章样式。
那什么叫分享样式?
大家应该见过微博的分享,基本跟那个一样了,不是你的公众号转载了我的文章,而是像微博一样分享了我的文章。直接上图:
这就是现在新的未授权转载的文章样式,头部连标题都没了,中间部分是转载文章的一个介绍,底部是阅读原文,跳转到原创帐号页面。
对此,微信官方也有详细的图解:
大家应该一看就懂了,也就是说如果你在未获修改授权的情况下,发布别人的原创文章。基本你的信息,就只有头部那一句推荐语。
而在公众号后台推送未授权的其他帐号的原创声明文章时,也会出现提示,并可以添加推荐语,这个不能超过 140 字。
微信官方的目的在于:
为原创帐号、文章带去更多的流量,进一步鼓励原创内容,保护原创作者的权益。同时促进原创文章的合理分享,搭建分享者和原创者之间有效互动的空间。
不过在我看来,应该更多的是在保护原创,规范转载。***于带去更多的流量以及促进分享就呵呵了,以前直接转载好歹是在自己公众号显示文章,更新后直接变成了分享样式。
谁会吃饱没事去干这事,还不如直接推荐别人公众号来得快。
当然了,本身有合作关系,这样分享也不错,或者大号带小号,这样的分享貌似也很好。还有,这也不失为互推的一种方法,做公众号互推的不妨一试。
另外,大家千万要明白,这次原创保护功能上线新的分享样式,不是说以后就可以随意转载了,不需要授权,我分享就是了。
不是的,你可以分享,但还是要遵守原创转载规则,没有经过授权的,别人该举报可以举报,该投诉你抄袭还是投诉。
说起公众号原创保护功能,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 2015 年上线了, 2 年过去了,悲剧的是很多运营者还没拿到原创功能。
经常都会有朋友在后台问我:”微信公众平台文章怎么申请原创声明?“、”微信公众平台原创声明怎么开通?“、”申请公众号原创功能的入口在哪“......等等。
这么说吧,据我所知,原创声明功能是不能主动申请的,都是官方主动邀请的。入口就是你自己的公众号,做好了就是入口。
那么,微信公众号开通原创功能有哪些规则呢?
如果我还是没记错的话,距现在***近一次微信团队公布原创保护功能开通规则是这样的,有六项指标:
***,需要已运营了一定的时间,因为微信团队需要时间去评判发布的内容是否高质量,是否属于原创;
第二,运营者需要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保持一定的活跃度;
第三,原创文章需要一定的数量,要有持续的输出;
第四,原创的程度,微信系统会比对平台上所有历史、现在创造的文章,看看是否原创;
第五,有很多申请原创保护的帐号,尽管现在在创作一些内容,但以前有抄袭历史,微信也会重视评判;
第六,遵守原创规则。
总的来说,可以看到,原创文章质量、注册时长、活跃度、原创文章数量、原创程度和历史表现等 6 项指标决定了能否能开通原创保护。
不过官方标准是官方标准,大家需要遵守。但还有官方以外的一些东西大家也需要知道。
1、不是你写了原创就可以开通原创保护功能,内容首先就需要保证一定质量。这个说过很多次了,原创内容≠高质量内容。
原创只能说是你自己写的,不反映任何质量问题,可能就是低质量的,自己写的=原创,但自己写的≠有质量的原创。所以,不要再说我是原创的,都是自己写的,怎么没有开通原创功能?
2、官方说了不能有抄袭等违规历史,其实这个也没那么***,不是必然不行,而是微信会很重视这一点,有一些号之前有过一些违规现象也是获得了原创功能。
所以,如果你之前有过一些违规,不要有太大心理负担,好好做自己的就行。
3、除了公众号一些基础数据,有一点我觉得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就是公众号需要一些“外部影响力”,也就是多在其他平台也推推,多渠道推广,多转发微信群,多提高用户转发率,用来提高公众号的影响度。
因为很多公众号的引爆其实不是在公众号平台内部,而是在外部引爆然后影响到内部。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在平台外获得了很多曝光,结果不声不响原创功能就开通了。
4、文章内容定位尽量保持垂直,这个官方没说,不过我觉得有一定影响。现在很多类似的平台申请原创都是把垂直度作为参考项的,这个应该是加分项。
5、如果你还没有得到原创保护功能,我建议文章还是***公众号,因为我看到很多运营者是***今日头条的,这个没有问题,因为今日头条涉及到分发。
不过,我建议在公众号获得原创功能后再***今日头条。
因为现在各平台对内容的争夺那是相当激烈,都在抢内容的***权和***权,在这样一个时候,你说对于申请公众号原创功能而已,***重不重要?
6、还有人问是不是一定要原创一年以上,或多长时间才会有原创功能之类的,具体要多长之间还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有的时间很长,有的 1 个月就开通了原创功能,这个也是和媒体知名度、影响力等相关特征有关的。
也就是你表现越好,越有机会被注意到。
总而言之,千言万语,如果你还没有原创功能,祝福你能在不久的时候就用上原创。
希望下一次原创保护功能再有调整的时候,你能对别人说:
“看,原创功能,我也有!”
请注意2B产品经理不是骂人啊!而是指做企业产品的2B产品经理。(怎么感觉还是有点怪,干这行真吃亏)
艾老思认为2B产品经理是宇宙里***苦逼的产品经理!他们有三大苦难(排名不分先后):
1、自己做的产品,自己永远也用不上
正如金蝶李帆老师讲到的:“做了十几年2B软件产品,难以成为***终用户。但是即便2B,也必须要有用户的思维和***接近用户的方法,否则做的产品只是纸上谈兵。所以,靠自己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借助外脑。”
2、客户和用户分离,到底该听谁的?反正自己说话不管用
艾老思也在后援团里说过:
“2B表面上是服务客户,但再往前挖一层,可能会有两种情况。如果2B产品是给自己企业用的,例如OA,真正的用户是客户企业的实际使用用户。如果2B产品是给自己的客户用的,例如订货系统,真正的用户是客户的客户,甚***是客户的客户的用户。”
3、客户要求极高,容错度极低
相比2C用户,2B客户那要求可是相当高。每一个细节都会反复确认。更重要的是不!能!出!错!谁都担不起这个风险。很多时候我们要花费了80%的时间在20%的细节上反复调试修改。
难怪无数2B产品经理会去羡慕2C产品经理作上帝的感觉……
艾老思后援团里的岳三峰老师对二者的总结非常精彩:
“2C的是用户,和2B的是客户,区别还是非常大的。一个是要让用户爽,一个是要让客户赢;一个是瞬间体验决策,一个是集体决策;引发内部的组织方式也不同,一个是小团队独立作战就可以搞的定,一个是必须多团队协同。”
难以洞察的用户需求很多年前,我被关在江苏泰州的一个小黑屋里,和3个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开发一款伟大的产品——某药厂ERP系统!那年我上大四,因为本硕连读的原因,没有学习和考研的任务,蒙导师恩典,被送到企业一线锻炼,开始了为企业服务的生涯。
相比***牛叉的ERP——SAP,我们的竞争优势是“定制化”。上线前我们完全根据客户的业务特征进行定制,每一个字段都可以定制。上线后客户说要什么报表,我们就能迅速开发一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是码农,又是产品经理,我们需要不断的收集需求、沟通需求、设计产品、培训使用……
***的以客户为中心。但是以客户为中心,并不代表客户满意。我们遇到过***少以下N种情况:
接口人A告诉你,他可以全权代理所有内部需求,不必去和部门沟通。业务部门员工B告诉你,他非常忙,没时间跟你沟通需求。员工C告诉你,我需要请示我们领导,时间过了一周。。。员工D热情的告诉你他的需求,但是他的需求只是“他的需求”员工E坚定的告诉你,我们要的就是这个,但是做出来说不对你问员工F需要什么,他告诉你,一切都挺好啊你问员工G我们可以帮你简化现在工作,他告诉你,省省吧,别来折腾我们了……难吧?这些难题逼退了很多人对真相的追求。传统的需求调研、需求分析,重点都放在客户代表身上,间接获取用户。真正面对用户的时候一般是比较粗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验收项目的是客户代表。但每天要用一百遍的是内部用户,他们才决定了我们的产品是否能够用好,带来好口碑。但他们的需求如上所述,实在难以洞察。
十步洞察2B产品用户需求好,知识点来了……
艾老思分享一套科学的洞察2B产品的用户需求的方法。
***步:要搞清楚的是用户有哪些?
财务软件的用户可不只是财务人员,***少还会涉及领导查看报表、业务部门提交单据、IT部门负责数据安全和权限。
一定要搞清楚除了核心角色以外所有关联角色,哪怕是不使用产品的人,如果与该核心角色有利益关系,那么他们也是我们的间接用户。因为他们的需求很可能会左右核心角色工作业绩。
第二步:他们的满意度来源是什么?
识别出所有不同类型用户的满意度来源,例如他们的KPI、经济收益、工作负荷等。如果不是显性的满意因素,那么就需要通过分析他们的核心工作场景来获得他们工作中的痛点,解决他们的痛点将会获得他们的满意。
第三步:用户类别优先级是什么?
如果你识别出的用户少于3类,那么你应该还没识别全,通常我们能够识别出超过8类以上的用户类别。我们全面识别是为了找到***重要的用户。所以我们要对用户类别进行强制排序,然后选出***重要的1~3类用户,作为我们的核心用户。
第四步:找到他们的利益共同点
找到3类核心用户的利益共同点,作为他们之间的连通纽带,这个将是我们的工作核心,一旦满足,我们将同时收获三类用户的满意度。
第五步:识别关键产品特性
需求与特性区别是,需求是原本的诉求,而特性是满足需求的实现方式或者解决方案,所以当我们识别出核心用户的需求之后,就需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需求,制定出关键的产品特性。
第六步:绘制特性地图
对特性进行优先级排序是比较常规的做法,但是特性之间是有依赖关系的,我们需要结合这两个参数,绘制出特性地图。
第七步:强制拆分成三期规划
对特性地图中的几十个特性,进行强制分期,找到逻辑间隙,划分开来,然后把焦点放在***期上。
第八步:***期强制拆分周粒度版本
再对***期的特性进行细化和再拆分——特性裂解。把粒度降到***低可验证规模。
然后以周为单位进行开发。
第九步:与核心用户每周验证中间成果
周迭代的核心目的是要求强制加速反馈验证的速度,保证***少每周一次对结果的验证,加速我们用户体验产品的速度。
第十步:迅速调整后续特性与规划
基于用户的反馈,对好的特性保留,错的特性删除,差的特性改进,用***快速度进行调整,并体现在下一周的迭代里。对于重大调整还需要调整产品整体规划。
为什么做不到?
以上方法也许你知道,或者自己也能想到,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
这一部分才是重点。
大多数企业的产品经理是将前四步合并为“需求分析”一步,而且由大量主观、片面、离散信息组成,更未经过严谨论证,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群体决策或上级决策,得出结论。
第五步则由“撰写产品规格说明书”代替,这可能是花费时间***多,评审次数***多的步骤,但实际并没有什么价值,因为文档中通常存在大量bug,甚***是逻辑缺陷。更悲催的是在后续开发过程中,没有几个人领会说明书的每个设计初衷。
后五步,则通常省略,直接用几个月甚***一两年时间一次性做完,推给市场,用市场检验,用数据说话。然而检验的结果通常是打脸。返工、调整、撕逼、扯皮……噩梦开始。
没有什么可以化身用户的办法,你就是你,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承认自己是常人,就按常人的办法——科学理性的方法一步一步老老实实的做,一定能成,这个事并没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