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听过他的故事,才知道他也是从职场各种神坑下顽强存活,这也让袁野的职业成长颇具传奇韵味。
因为学习并不好,大学都差点没有毕业的袁野,是怎样实现运营人的野蛮成长的?
馒头商学院导师 / 袁野,网易严选渠道经理,前天猫***运营

高考结束后的报志愿环节,袁野就充分展示了他的运营天赋。
为了能够争取被录取到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学习,他用到了数据分析的方法,把每个想去学校往年的平均录取分数线,以及超过一本、二本的线多少,做了一个很复杂的数据统计表。
靠这个方法,他如愿地被自己***合适且没有浪费分数的学校浙江工业大学录取。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套他***的数据分析方法***后帮助他很多的亲戚朋友也都报了很好的学校。
***成功的是一个复读生姑娘。参加高考那年,她考了年级第二名。她非常想去上海读书。然而,她的分数仅仅是高出二本线多一点,非常危险。根据那套数据分析方法,经过了复杂的计算,袁野提出,报上海理工大学是比较稳妥的选择。事后证明,袁野是对的。被录取后,她排在所在专业的第16,而那个学校只要 17 个人。
去阿里做运营,对他来说,是人生另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在天猫工作的 2 年多时间里,也并非一帆风顺。虽然他成功的从运营助理晋升到了***运营专员,但是因为年轻初入职场,与上级产生了过多的不愉快和误会,也不懂的及时沟通,导致比较被动地离开。
当然,他还是从这段经历中收获颇丰。两年多的大公司从业经历,让他知道了运营究竟是什么,电商运营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也为他以后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毕业以后的第二家公司,让袁野的个人认知有了全新的迭代。
从天猫离开后,他来到了美的。在美的的那一年,他拥有了电商全链路的概念和规划。
他在天猫做平台的时候就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品牌让它降价不降价,不让它降价它自己降价,给它流量它不要,不给它流量拼命要,这到底是为什么?
“任何产业链,你一定要去源头先学习一下”。袁野如是说。
品牌肯定是有自己的时间节奏和规划的,还有渠道管控。抛开电商来讲,其他做纯互联网运营的人,有时候他也不太懂为什么要做一些管控,做一些渠道的分发,做一些收费的授权等等。原因是他没有在这种品牌商待过,没有在源头待过。

袁野的第 3 份工作,成为了一家公司的合伙人,完成了从普通职员到创业者的进阶。那个时候,所有的运营和实际的管理都是他在做。而他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公司的营业额在他来了以后的***年,翻了十几倍,从 2000 多万到2. 04 亿。
这三份工作,是袁野整个运营职业生涯的基础,也是理论知识***完整的积累时期。

电商知识到底有多重要?拥有多年电商前线经验的袁野很有发言权,在他看来,传统企业、消费升级的创业者、进驻中国的外企品牌都需要。

电商运营知识起初是一个岗位需要的,然后发展到一个行业需要的。到了现在,是所有从事面对个人用户的相关业务,都需要的。电商运营知识到现在已经可以总结成为一套理论,这些理论又衍生出了运营工具,理论+工具,就可以形成一套很好的思维,这个思维是通用的,精髓在于 4 个字:用户体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任何面向个人用户的产品、服务都在谈用户体验。
什么才是好的用户体验?
袁野用电商运营的知识举了一个例子。
他曾经总结过电商运营理论里,有一个核心理论叫“ 2 个闭环”,做好这 2 个闭环,你卖的任何产品或服务,用户体验都不会差。
第 1 个闭环(前端,也称用户端):注意—兴趣—了解—下单—付款—物流—收货—惊喜—分享—注意。 这是用户决策的闭环,也是你业务能有良性循环的闭环,业务不同,可以把中间的物流和收货进行替换。
第 2 个闭环(后端,也称运营端):策略—方案—执行—数据—验证—总结—改进—策略。这是运营端(或者供应链端)的工作闭环,是能让你后端管理运营执行更高效率的闭环。
这 2 个闭环,你用到任何直面C端用户的业务场景中,都是成立且能落地的。
他的一个做品牌商的朋友小A就是非常需要电商运营知识的典型案例。
小A曾经在 500 强企业就职,负责采购业务,手上有一些资源,自主创业的时候,他做得是松茸酱。小A的产品质量没得说,在业内也算顶尖。尽管小A也尝试了一些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推广方式去推广产品,比如线上用很多微信大号去推送广告,线下和酒店合作一起推广等等,但是销量却迟迟上不去,一开始亏了几百万。
他没有用互联网和电商运营的方法把所有的点串成一条线。

该方法主要目的是找出在执行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严格控制进度,同时通过计算float浮时以决定哪些活动具有***低的交付日程弹性(通俗点:延迟时间)。(希望不清楚如何使用的小伙伴们重点详细阅读“案例”章节。)
案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着手进行一个新的产品开发的时候,经常会面对复杂的业务关系,当产品经理将整个产品的需求拆分后,会发现需求与需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的互相影响,有的需求依赖于前置需求的完成。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在线2C电商平台,经常会有“购物车”和“工具栏”的需求,很明显,只有购物车的需求开发完成的前提下,才能着手进行开发工具栏需求,此时工具栏的前置需求就是“购物车”。
举一个实际工作案例给小白们讲解下,在实际产品开发中,当拆分完需求、估算完需求工时后(如下图所示)PM就将面临着如何制定以下需求的交付计划:
哪些需求可以有弹性的完成时间(允许合理时间内延迟)? 延迟时间又是多少? 完成整个平台***晚需要多长时间呢? ***早完成的交付时间又是多少? 需求的优先级如何排列等等这些都是PM需要考虑的,一句话要用科学的分析给出结论,而目前依然有很多团队的PM在制定需求计划的时候是拍脑袋而定,或者后期团队就盲目的采用追加人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关键路径工具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需求示例列表:***列为需求名称,第三列为需求的完成工时

(1)根据上面的需求列表,首先希望小伙伴根据前置需求的关系,画出需求网络图。
如下所示,标记上需求的名称和该需求的估算工时。

(2)其次以独立需求(无前置需求)开始进行顺向评估。
***早开始时间=前置需求完成时间,标记在需求左上角; ***早完成时间=需求工时+前置完成时间,标记在右上角。如下所示:
可以看出整个产品中需求J***早完成时间为194,是整个需求中工时***大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平台完成的***早时间为194,故关键路径为A-F-G-D-J。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关键路上的需求进度。
(3)确定产品的关键路径后,我们在以反向的视角检视需求网络图,由没有后续需求的所有需求开始进行评估。
需求***晚完成时间=项目***早能完成的工时=后置需求***晚开始时间(标记在需求右下); ***晚开始时间=***晚完成时间-需求估算工时。(标记在需求左下)。示例(重点),上图中没有后续需求的有E、H、J。这三个需求***早完成的时间为170、177、194.可以推导出E、H、J***晚完成的时间为194.(因为整个项目***早完成时间为194)。E、H、J***晚开始时间分别等于***晚完成时间-所需要的工时,以此类推直到所有需求评估完毕位置。详见下图:(注意点:需求E、H、J的前置需求都是需求D,需求D完成的***晚时间被关键路径上的需求J所决定,故需求D***晚完成时间为需求J的***早开始时间)。
从上图可知,关键路径的特点是一组无buffer时间的需求组成。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可能有多条关键路径,但***少存在一条。
(4)浮时:指的是某个需求***早开始时间在不影响整个产品交付的前提下,可以延迟的时间。
也就是说浮时 Total Float=***晚开始时间-***早开始时间=***晚完成时间-***早完成时间。
如下所示:
示例:需求B的浮时=95-90=5 ,可以延迟五个工时。
产品经理依据以上四步使用关键路径工具就可以产品开发中清晰的了解整个产品的关键节点,有助于分配资源,保证产品优质按时交付。有效的解决了案例中的PM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大家不妨在各自的团队中尝试使用下,如果有其他的问题,还希望能与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